我不是「雕」「塑」家---藝術家黃銘哲
|
文:劉瑞如
黃銘哲自1999年開始參與公共藝術創作起,可以說美譽與爭議齊來。位於敦化北路近機場段上的〈飛越東區〉,抽象化了東區打扮時髦的女性形象,打破當年街頭雕塑的刻板印象,令人雙眼一亮,但鮮紅色與帶著銳角的造型,亦牽動周圍商家破壞風土的傳統禁忌。板橋車站大廳的〈欲望在飛行〉是車站大廳內最顯著的地標,巨大的量體成為空間中的視覺焦點,卻也因為懸置過低,旅客易因好奇而伸手碰觸這件作品而引起安全上的疑慮。公務人力發展中心旁的〈互動系列1〉則是目前國內最高的公共藝術作品,高達40公尺,唯作品上端兩支會隨風轉動的風車,管理單位因為擔心颱風吹落而取下,迄今未放回...
不可否認,公共藝術位在公共空間,管理及安全問題的確較諸美術館或畫廊中的作品來得重要。唯,當我們總是將討論焦點過度集中於此時,是否同時因此而失去了探討作品為何如此呈現的背後意涵?藝術家到底想要表達什麼?等等「藝術」之所以為「藝術」,而不是「設計」的關鍵想法。那麼,回歸正題,黃銘哲到底是一位怎麼樣的藝術家呢?他的創作歷程是什麼呢?
出身於宜蘭農村的黃銘哲,早期畫作多為寫實具象的農家生活,之後逐漸轉變為抽象,關心的議題亦轉向都會,享譽畫壇。做為一個知名而受矚目的畫家,要轉變創作習慣,從平面創作走向立體創作,可以說是一大暏注,因為如果不成功,將冒著失去名聲及市場的巨大風險。但黃銘哲義無反顧,一心跟著創作的慾望前進,意欲「立體化」他的平面作品。沒有受過雕塑完整訓練的他,甚至成立自行工廠,而不像其它雕塑家將創作草圖交由鐵工廠打造,就是為了讓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落實。所以,我們在街頭看到那一件件作品,都是藝術家嘔心瀝血之作。
黃銘哲從來不認為自己是「雕塑家」,因為他的作品既不用刀「雕」,也不土「塑」,完全像工業製品般地平整,又如商品般地鮮豔,成為他作品的一大特色。至於造型,則是相當地「有機」,像魚、像蟲、像鳥、像女體等等,生機盎然又趣味十足。仔細究之,黃銘哲從寫實到抽象,再由平面到立體的創作脈絡清晰可辨,既不追隨流行、亦不附庸風雅,實為一位真誠對待自己創作想法的藝術家。
下回你經過他作品,不妨好好地欣賞這位藝術家如何描繪他所看到的世界。又或,假若他的立體作品中隨著有機造型而出現的銳角,又引起風水疑慮的話,也別忘了幫藝術家解釋這實由有機萬物轉換而來,不是刻意碰觸風水禁忌所致! |
|
 |
‧
|
創作作品: 慾望在飛行 |
‧
|
創作年份: 2002 |
‧
|
尺寸: 860公分×1200公分×150公分 |
‧
|
製作媒材: 金屬材質、特殊烤漆 |
‧
|
設置地點: 新板橋車站一樓大廳 |
‧
|
說明: 將人群慾望表現在飛行的立體造型裡,以簡明純淨的抽象流線及光鮮亮麗的色彩,將高達十二公尺的巨型飛行體懸掛在板橋車站的中庭天窗,以簡明純淨的抽象流線及光鮮亮麗的色彩,紅 / 白 / 綠加上閃閃發光的金色羽翼,它就像驚嘆號般,成為人們注目興味的焦點。 |
|
|
|
|
 |
‧
|
創作作品: 互動系列 I |
‧
|
創作年份: 2001 |
‧
|
尺寸: 高4000公分 |
‧
|
製作媒材: 不鏽鋼、鈦金屬、鋁合金、烤漆 |
‧
|
設置地點: 行政院公務人力發展中心東南角人行道 |
‧
|
說明: 者黃銘哲創作的色彩與造型自成一格,此作線條柔順,具有巨大張力,代表不斷進步,勇於接受挑戰的勇氣,順風旋轉的羽翼,象徵生生不息的高度競爭力。紅色的運用,宣誓追求卓越的熱情。垂直的架構直指天際,引領、前瞻、提升全新活力的形象,整體造型純淨,著重人文氣息與現代建築美感。 |
|
|
|
|
 |
‧
|
創作作品: 飛躍東區 敦化藝術通廊之二 |
‧
|
創作年份: 1999 |
‧
|
尺寸: 長146㎝×寬63㎝×高636㎝ |
‧
|
製作媒材: 不銹鋼 |
‧
|
設置地點: 慶城街與敦化北路口槽化島 |
‧
|
說明: 在現實與夢幻再也不分彼此的世界中, 記憶的容量不斷地增加, 色彩也隨著時空而豐盛了起來, 但在內心情感與生命靈魂, 卻不斷在約簡、洗鍊、昇華。 紅色的使用增添這冰冷的城市中 綠蔭走廊的變化, 膨脤的色彩使著量能不斷地放大, 垂直的架構直指著天際線與人間的希望。 飛行在東區,漂浮飛行過的現實與夢幻, 在時間的記錄下, 它將是生命中一份令人感動的記憶。 |
|
|
|
離婚見證人
、彰化離婚證人
、高雄離婚見證人
、台北結婚證人
、桃園結婚證人
、新竹結婚證人
、台中結婚證人
、高雄結婚證人
、嘉義結婚證人
遺囑見證人
、結婚證人